1、我国历史上是用过的纪年法大概有以下几种: 一、王位纪年法 我国最早的确切纪年法是王位纪年法,或称为帝号纪年法,这种纪年法是以王公在位的年次为序纪年的方法。
2、确切地说,在汉武帝之前基本都是实行的这种纪年法。
3、 这种纪年法的形式比较简单,在王公的谥号后面加上他在位的年数,顺序纪年。
(资料图片)
4、比如公元前841年为西周共和元年;隐公元年,是指鲁隐公在位的第一个整年;桓公二年,是指齐桓公在位的第二个整年。
5、 二、年号纪年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(公元前140年),我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纪年法,即年号纪年。
6、年号是帝王在位时用以纪年的一种名号,如汉武帝建元元年中的“建元”,就是年号。
7、 在中国古代,年号被认为是政权的象征,因此,皇帝登基后首先便要确立自己的年号,而且遇到朝廷和国家发生大事,便要更换年号,叫做“改元”。
8、汉武帝在位时就曾经改元七次,共用了八个年号。
9、据统计,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到清宣统三年为止的两千多年中,先后出现的纪年年号共有700多个,平均不到三年就要改换一次年号。
10、 明代以前,一般都是一个皇帝使用多个年号,从明代开始,除明英宗使用过“正统”和“天顺”两个年号之外,其他都是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。
11、所以现在我们称呼明清两代的帝王时,基本都是用他在位时的年号代替。
12、如洪武皇帝、永乐皇帝、咸丰、光绪等。
13、用以纪年时,则是以朝代名称、年号加年次或干支,例如清乾隆四十八年、清康熙甲子等。
14、 年号纪年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纪年法,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到清宣统三年从未中断,直到今天人们在讨论历史时仍在使用。
15、 三、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法是西汉末年出现的,干支纪年就是把天干和地支依次搭配起来用以纪年的一种方法。
16、 每一个天干和每一个地支依次搭配一次轮回一周为60年,我们常称为“六十花甲子”。
17、六十花甲子周而复始,永不间断,所以每隔60年,干支的顺序、名称就完全相同。
18、 从干支纪年法产生起,一直与其他纪年法并用,沿用到今天 在2000多年的干支纪年法使用过程中,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枝节。
19、太平天国时期制定的《太平天国历》中,把传统的地支名称改换了三个字,“丑”改为“好”、“卯”改为“荣”、“亥”改为“开”。
20、 在我国民间还流行着一种与干支纪年法相关的纪年法,即生肖纪年法。
21、生肖纪年法用12种生肖兽对应12地支,用生肖兽的名称作为年名,例如狗年、龙年等。
22、 四、岁星纪年法 岁星即木星,岁星纪年法是一种以医木星运行的周期纪年的方法。
23、 古人认为,木星由西向东运行一周天需要12年(科学测定为11.8622年),于是将这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等分,每一等分叫做一个“星次”,又称为“次”,代表一年。
24、12个星次分别命名为:星纪、玄枵、娵訾、降娄、大梁、实沈、鹑首、鹑火、鹑尾、寿星、大火、析木。
25、木星每年运行到一个星次,这年就用该星次的名称来命名,如“岁在寿星”、“岁在大火”。
26、 五、太岁纪年法 太岁纪年法实际上是一种反岁星纪年法、伪岁星纪年法。
27、 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由东向西分为12等份,并用12个地支依次命名,称为“十二辰”。
28、为了解决木星运行方向和十二辰方向之间的矛盾,以方便人们实际应用,当时的天文星占家便设想了一个假岁星,称为“太岁”。
29、太岁每运行到一辰,这一年便用该辰的名称来命名,例如运行到寅的位置,便记做“太岁在寅”。
30、 十二辰的名称本来是用12地支的名称来命名的,但是在太岁纪年法中,古人又为其取了一组别名和12地支名称一一相对,作为太岁纪年法的年名。
31、这组别名称为“岁阴名称”。
32、大约在西汉年间,古人又为10个天干取了一组别名,称为“岁阳名称”。
33、 《尔雅·释天》中记载的岁阳名称为: 甲=阏逢;乙=旃蒙;丙=柔兆;丁=强圉;戊=著雍;己=屠维;庚=上章;辛=重光;壬=玄?(字表无此字,左为黑,右为弋。
34、读音为:yi,义);癸=昭阳。
35、 岁阴名称为: 寅=摄提格;卯=单阏;辰=执徐;巳=大荒落;午=敦牂;未=协洽;申=涒滩;酉=作噩;戌=阉茂;亥=大渊献;子=困敦;丑=赤奋若。
36、 照此,丙戌年就是柔兆阉茂年了。
37、 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是我国出现较早的纪年法,主要是在先秦时期使用,后代有些文人和学者间或有使用岁阳岁阴纪年者。
38、 民国纪年法就是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,以此类推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标签:
滚动